近年来,前阳镇柳林村在通过发展草莓、水稻特色产业,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,村集体经济也走上了发展“快车道”,年均收入6万余元,彻底甩掉了“空壳村”的帽子。
在柳林村第九村民组,广源草莓合作社的44栋农业大棚即将栽种草莓苗,开启新一年的草莓生产。时间回到2018年夏天,为了改变全村传统农业生产模式、提高土地利用效益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,刚刚到任的驻村第一书记张鹏飞,协同村“两委”探索推出“党建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专门抽调两名党员协助农户进行园区管理,推动广源草莓合作社早投产、早收益。
“首先村‘两委’协助农户承包土地,解决租地问题;紧接着成立合作社,帮着把手续和银行贷款跑下来。供电是件大事,附近没有变压器,电力需从外镇接入,我们又协调相关部门解决。大棚建好了,还得考虑产品销售问题,最终与一家网络销售平台达成合作协议,我们生产、他们销售。”张鹏飞说。
从最初全村仅有四五户种植冷棚草莓到如今发展温室草莓近百栋、合作社6家、露地草莓100多亩,红彤彤的小草莓年均为每栋大棚增收15万元左右,成为全村人致富的“红宝石”,柳林村自此走上了特色产业发展之路。农户邱晓国说:“我这两个棚挺好,比我打工收入能翻两三番,保守计算一年拿到手十五六万元不成问题。以前打工挺累,一天也就挣100来块钱。”
考虑到草莓生产具有周期性,村“两委”鼓励农户在农闲时节合理利用大棚周边闲置土地,提高综合利用效益。邱晓国就从中发现了商机,种植玉米、大豆,养殖猪、鸡、河蟹……5亩多空闲地一年为他额外收入3万多元。
草莓产业的快速发展,还为村民就业提供了机会。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孝辉告诉记者,全村建大棚的有七八十户,长期在棚里打工的就有200多人,每人每天能赚100多元,一年下来可赚两三万元,而且打工的基本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,其中还有不少是六七十岁的老人。
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,壮大村集体经济、摘掉“穷”帽子始终是村“两委”在努力探索的事。2019年,柳林村通过项目答辩成功获得政策扶持资金,建起温室大棚2栋,并以租赁的形式每年获得收益6.2万元,实现了村民、村集体发展“双赢”。
柳林大米素有“贡米”之称,名扬四海。村“两委”立足长远,结合优越的自然禀赋,引导传统水稻生产向绿色生产发展转型。2019年,村里党员示范种植的15亩越光水稻,因独特的品质成功吸引了北京客商投资,并于2020年流转土地500亩进行规模化订单种植。
“我们村的稻米是不施化肥农药的,同样产品一些地方卖价1.7元每斤,而我们能卖到2.1元每斤,按照亩产800斤计算,每亩就能多卖300余元。土地流转村民也得实惠,每亩租金平均比市场价高出约300元。同时,我们以‘柳林村’为商标,在产品质量和包装上下功夫,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了较大幅度提升。”张鹏飞介绍说。
乡村振兴,产业是关键。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,柳林村凭借“两委”谋划引领、党员示范带动、村民齐心参与,闯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发展之路,让这个曾经“空壳”的小山村按下了发展“快进键”。 (陈鸿军)
(东港关注)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| 辽B1.B2-20150111 | 信息网络传播视节目许可证 |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